close
『被誤會的儒家文化』
想到儒家文化,你會想到什麼?
很多人對儒家文化有很深的誤解,常常覺得儒家文化是「威權式的、僵化的、軟弱的、不具競爭力而過時」的教條式思想。但一般人真的對儒家思想有多深入的探究呢?我們對於儒家文化的接觸,僅止於國高中時期為了考試背的「之、乎、者、也」,錯一字或釋義不全就扣分的印象,考完就忘光。然後我們就自以為很透徹了解了儒家文化。畢竟我們曾經背過這麼多論語大學,不是嗎?其實不然。我們都是被亞洲特有的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「考試文化」給誤導了。
多數人不喜歡的是「我不想背,卻硬要我背」的威權式學習或是「我完全不了解學這個東西對我以後有什麼幫助」,卻得面對升學的無奈。但理性的想想,我們當年學的很難的物理、歷史、化學、地理、微積分...有百分之幾是我們現在工作(一些特殊行業除外)或生活上正在運用的呢?但我們卻以偏概全的只否定儒家文化和思想,實在是可惜。對我而言,在學校學習最可貴的是培養面對難題時,可以理性而科學化系統化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;而學習儒家文化,最可貴的則是培養我們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人生觀。
儒家文化集結了「聖人對人性洞察的精髓」,很多時候直接一針見血,點出我們如果要在自身、在家庭、在人際關係中以至於在社會上成為成功的管理者領導者,所應具備的美德和需要做的功課。更甚,如果想要擁有更美滿順遂的人生,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智者體悟出的捷徑。重點是,其實不管我們認同或不認同,「整個東方的思想文化體系其實都是緊扣著儒家文化發展」。所以「我們每個受過東方文化教育的人,在思想和行為上,都已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和薰陶」。當然,除非不認同為人子女應孝順(但絕不是愚孝),做事應盡心,與朋友相處應有誠信誠意,取財應從正當途徑而不是偷拐搶騙...那就另當別論了。
「孔子的教育是活潑玲瓏的,他的因材施教是劃時代的先鋒。」不同的學生問同一個問題,孔子對他們的建議都不一樣,而且針對對每個人的觀察和盲點,給予教導。從論語孔子與弟子的多個對話中,都可以窺探得知孔子是非常「強調融會貫通而進一步活用所學」。孔子尤其讚賞他的弟子子貢可以活用詩經,顏回可以舉一知十(不只只有舉一反三哦)...把這樣求知的態度放在現今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,怎麼可能培養出思想僵化的學生呢?
儒學裡面所探討的人性,如果認真的研讀過,也會發現非常有趣。我們會發現:「人性從兩千五百年前到現在,竟然都沒有變化」。權利慾望讓我們痛苦的貪念和求不得苦、做了不對的決定而受到良心譴責、獨善其身不如讓周遭的人感染快樂所帶給我們心靈的快慰、身為人所擁有最寶貴的良知良能...儒家思想絕對是可以在生活中細細琢磨且實行的方針。而且是可以受到時代考驗,益發更加珍貴的文化。
「儒家文化是大智勇而不軟弱的。」孔子在世的時候是國家裡的司空和宰相,是國家最高行政首長,相當於今天類似總理的職務。如果孔子只是一介思想僵化的文人,他是沒有辦法有此能力和成就的。孔子在夾谷會盟中,機智勇敢無畏的喝斥耍小手段的齊人,以小國之姿不卑不亢的為魯國談判,爭取到最大利益。 這些辯才無礙和大智勇的表現,難道是一個軟弱膽怯的人可以辦到的嗎?
當時的君子要學習的「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」其實搬到今天的標準,就是強調想成為一個君子,必需要成為一個通才或全才(多才多藝)。而且必須是在修習德性的前提後,有餘力才去學習發展技能。反觀現今社會,家長們疲於奔命接送孩子學各項才藝,三歲入貴族幼兒園還得經過面試,為的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。有多少人在這過程中,忽略了儒家所強調的-品格教育的重要性?為什麼這麼多高知識份子犯罪?為什麼這麼多眼高手低的「成年老孩子」寧可一直升學,躲在家裡啃老也不願工作?為什麼擁有了頭銜、名車、洋房、美女老婆...還是不快樂?為什麼物質生活越充裕的先進國家,憂鬱躁鬱的比例反而居高不下?大多是我們社會捨本逐末的結果。
儒家文化強調「事父母或長上,態度恭敬最重要,但絕不是盲目的遵從,或通盤接受所有長上的想法。」如果父母有過失,要態度委婉的勸告。父母也是人,也會犯錯。我們做子女的如果盲目的愚孝,讓父母犯下更多錯誤,就是不孝的表現。相反的,我們因為敬愛他們,更要適時勸告。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,孔子告誡曾子:「在曾子的爸爸失去理智,暴怒之下打曾子時,曾子應該趕快跑掉,而不是傻傻的站在那裡給爸爸打。萬一爸爸失手打死曾子了,曾子讓爸爸背了不仁不義的罪名,才是真正的不孝。」由此可知,儒家文化中的事上,是合情合理而非一昧的順從,絕對沒有「君要臣死,臣不敢不死」這樣的謬論。所謂的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」,並不是指絕對服從,而是「每個人各司其職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盡到自己的本分」。父母盡到教養的責任,員工盡到努力工作的責任,學生盡到用功學習的責任,老闆盡到體恤員工的職責...如此一來,就會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及祥和的社會。
我們仔細想像一下:一個在生活中貫徹實行儒家思想的人,一定是嚴謹自律,態度謙恭和藹而受人喜愛的。他在公司一定會積極盡力用正當方式,謀求公司最大利益,造福群體。他在日常生活中,一定是常常自我反省,要求自己日新又新,終身學習要成為更好的人。他在家中,一定是稱職的爸爸、媽媽或孩子。他身為你的朋友,一定是會為你主持正義,需要時兩肋插刀。他一定是你那個可以信任的好上司、好伙伴、好部署、好隊友、好爸媽、好孩子、好情人...如果一個人可具有以上這些美好特質,不就太完美太理想了嗎?
現代人因為資訊爆炸,導致很多人往往「見樹不見林」:以為自己看到的片面資訊,就代表全部。有更多人是「別人說什麼,就跟著是什麼」,缺乏獨立思考的研究能力...種種原因導致我們對珍貴的儒家文化,產生誤會而否定這些美好特質的體現。我們住在國外,更是珍惜這歷經幾千年不衰,得來不易的儒家文化,畢竟這是讓我們的文化,之所以博大精深的原因。我自己也是正在學習的路上,有感而發以上個人淺見,與大家分享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