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0100lrPORTRAIT_00100_BURST20200531173022504_COVER.jpg

兩歲多的小丫丫最近進入另一波的語言學習爆炸期。
我們跟小丫丫都是講中文。除了家裡有兩個只講英文的姨丈外,其他人跟孩子們說話一律講中文。有時孩子興奮講了一串話裡面參雜了中英文,我姊姊會要求他們重新把整句話用中文再講一遍。

學了別的語言和看別人學中文,才真的覺得中文是一個很難學好的語言。如果沒有從小學習,長大了一些再開始學,很容易有挫敗感而放棄。我們住在溫哥華多年,看過太多身邊的朋友,很害怕孩子不會英文,上學會有困難或是純粹的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,來到異鄉就全然否定中華文化和語言,於是只跟孩子說英文。等到孩子大了一些,才發現中文重要或發現跟自己孩子語言跟思想觀念都無法溝通時,又送去中文學校惡補。學了好幾期,中文卻一直還是停留在「你好嗎?」「吃飽沒?」「妳好漂亮」...更甚者因為中文很困難,一個星期又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接觸,久而久之就放棄了。我自己就遇過好幾個朋友是很希望自己小時候,會中文的爸爸媽媽能夠堅持引導他們學中文的。有一個朋友很感概的說,因為他的亞裔面孔,商場裡亞洲人很習慣的期待他是會說中文的,所以遇見他會直接說中文,他常常尷尬的笑著解釋自己聽不懂...

有些人擔心給孩子從小學多種語言會產生語言混淆,進而阻礙語言發展。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太小看孩子的潛能。我自己的觀察家裡的三個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。在牙牙學語時,就能自然的分別,中文和英文的音調不同,發音不同。

小丫丫可以很自然的跟外婆才說完中文,馬上轉頭過去跟姨丈說英文。除了睡覺以外,他的耳朵隨時隨地都是打開的,像一塊海綿一樣大量的在學習。常常是我們日常不經意的話,有時他會在當下或是過了一段時間,我都已經忘了我有講過那句話的時候,很誠懇的問我「馬麻,volume to 35%是什麼意思?」(我用Google Mini放音樂給他聽時說的話)。或是前幾天當我在我的小世界,邊煮飯邊自我陶醉的唱「we will, we will, rock you」時,很真摯的問我說「馬麻, raccoon是住在後面的那個動物嗎?」(把"rock you"聽成"raccoon”)讓我哭笑不得。兩歲的孩子在我們沒有刻意教育英文的狀態下,對兩個語言都充滿濃厚的學習興趣,而且可以教導一兩次就記住他學過的詞彙。包括在正確場合活用大人教導的詞彙,像是「細嚼慢嚥」和「狼吞虎嚥」。

姊姊的孩子們從小說中文,也在讀經班培養了良好的中文底子。雖然是混血面孔,但說的一口流利中文。八歲和六歲的小姊姊,可以自己閱讀許多中文故事書。現在上學了去法文學校,又多了一個語言。在多個語言之中的學習切換,一直都是游刃有餘。這跟她們從小就培養學習多種語言,讓語言學習很自然的成為一種習慣,有一定的正向關係。從來沒有所謂的混淆而影響語言發展,只有更容易接受語言學習的快樂。

語言講白了就是工具。從小給孩子越多的工具,在國際化的社會中,就是讓他們在未來有更大的舞台和競爭力。我也覺得如果因為移民國外,因崇洋而否決自己的文化背景,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。畢竟中西方文化都各有千秋,最有利的方式絕對是去蕪存菁保留自己的優勢,再進一步去學習別人的好來補足自己的不足。像是中華文化儒學裡面的處事道理,就是古人洞察人性的精闢精華。而我常常發現,人性雖然過了這麼幾千年的時間,卻一直沒改變。如果可以透過中文學習,將這些智者的人生經驗,加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中活用,幫助我們在職場、夫妻間、家人相處中都更融洽,那麼受益最大的一定是自己。何樂而不為呢?

 

➡️追蹤Facebook: 
https://FB.me/VeggieMommyBaby

➡️訂閱Youtube頻道: 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WB10hRNuL3Okd7H0ydgLDw?view_as=subscriber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layfulbee 的頭像
    Playfulbee

    Playfulbee素食媽咪寶貝

    Playfulb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